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一座两层的民间博物馆收藏着这座城市独有的味道。开业短短2个月,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已经成为柳州工业旅游的新亮点,每天前来了解螺蛳粉文化历史、品尝螺蛳粉独特味道的游客络绎不绝。
自从2012年亮相《舌尖上的中国》,柳州螺蛳粉渐渐从一道地方美食变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印记。随着螺蛳粉产业做大做强,这碗粉也向外界传递着一份乡愁、一段历史和一种文化。
一碗粉的乡愁历史
说起柳州,大多数人都会想起螺蛳粉的味道。在柳州有着“不吃螺蛳粉,枉为柳州人”的说法。漫步街坊小巷,总能见到粉摊前食客熙熙攘攘,空气里弥漫着集酸、辣、鲜、爽、烫于一体的粉香。远在他乡的游子,回乡的第一件事也必是走进路边小店,要上一碗螺蛳粉。对于柳州人而言,这碗体现柳州人不拘小节、豪爽细致性格特点的螺蛳粉,不单是家乡的特产美食,也是一种家乡的味道,寄托乡愁的记忆。
螺蛳粉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虽然历史较短,但嗍螺和米粉在柳州传承悠久。在柳州从事40多年文物考古工作的刘文认为,从一个小的方面来说,柳州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就是一段采集食用螺蛳的历史。
40多年前,中国考古学者在白莲洞、大龙潭鲤鱼嘴等遗址发现了大量的螺蛳壳堆积物。“距今约2万年前,居住在白莲洞的‘柳江人’就开始捕捞螺类食用,并学会用火,现在白莲洞遗址内还留下当时原始人‘火烧石螺’的遗迹。”柳州市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馆长蒋金远说。
关于螺蛳粉的起源众说纷纭,已经无法考证,但几乎每一个传说都有着浓浓的“螺蛳情结”和“米粉情结”。2008年,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成功申报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负责申遗工作的黄晓平在申报文件中写道:“将米粉和螺蛳结合起来制作的螺蛳粉,是柳州民间的一大创造,其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是柳州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美味做成全球产业
“柳州螺蛳粉非常有名,它是汉族饮食文化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结合……”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给螺蛳粉打广告,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在今年初举行的柳州市农村工作会议上,“让螺蛳成为外地人留恋柳州的味道”也成为郑俊康挂在嘴边的话。从一个街边摊走向百亿元产业,柳州正在这项非遗美食上下着一盘大棋。
2017年3月,一家来自柳州的螺蛳粉门店落户美国纽约的法拉盛美食广场,迈出了柳州首家螺蛳粉企业自营出口的步子。从2010年启动“螺蛳粉进京”项目到如今,近5000家螺蛳粉门店已经遍布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甚至登陆海外繁华街区,螺蛳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
单单开门店还远远不够,一场供给侧改革让螺蛳粉产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米粉制作工艺、物理杀菌、真空包装等技术的发展催生了预包装螺蛳粉,“互联网+”的营销模式更加速其向“网红食品”转变。如今,预包装螺蛳粉的网上店铺已超过7800家,日销60多万袋,并出口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2017年产值超过30亿元。
在螺蛳粉变得家喻户晓的过程中,柳州市委、市政府一直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2016年柳州印发《关于促进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推进螺蛳粉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仅构建螺蛳粉标准化体系,净化市场秩序,加快连锁营销和产业布局,还对赴外地开设螺蛳粉店提供2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补贴。小小非遗由此走出精彩天地。
讲好螺蛳粉的文化故事
“我想让人们不只品味螺蛳粉的味道,更要了解它的文化内涵,让螺蛳粉文化传承下去。”广西味之坊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螺蛳粉协会会长倪铫阳在做大自己的螺蛳粉产业的同时,也深知弘扬螺蛳粉文化的重要性。今年1月初,倪铫阳历时2年多筹备的螺蛳粉文化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近5000平方米的馆舍不仅展示了螺蛳粉的人文历史和制作工艺,还设置了体验区。“博物馆作为柳州螺蛳粉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将起到助力柳州螺蛳粉市场繁荣,推动柳螺文化兴盛的作用。”倪铫阳表示。
2月8日,柳南区与广西荣和企业集团签约,共同在太阳村镇打造螺蛳粉特色小镇,为柳州螺蛳粉又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该小镇集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已列入广西首批特色小镇名单。按照规划,柳南区将利用太阳村镇文笔山、柳江河等山水自然风貌和壮族历史文化特色,形成集新村建设、旧村改造、产业发展、自然风光提升、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特色小镇发展格局,预计建成后全产业链产值将达到50亿元。